對于綜合性的電商企業而言,會經常遇到商品的供應鏈管理問題,比如店鋪內的商品結構混亂、引進貨源單一、商品品類太多而熱賣的沒有一個……等等。相信對于初創電商公司也時會遇到這些電商供應鏈管理問題,大家都是怎么去解決的呢?
對于店鋪內商品結構混亂這一點,其實只要掌握了消費群體的需求,根據需求來引進商品就不會發生。而現實中,大多數企業是根據自己的供應鏈資源或者是商業渠道資源來開店鋪賣產品。比如在賣母嬰產品這類電商店鋪時,得清楚知道母嬰市場的強消費特征,哪些品類才是母嬰市場最需要的,衣服、尿片、奶粉、玩具、童書、輔食……這些雖然都是母嬰人群的消費需求,但是從商品結構規劃層面來看,奶粉和尿片是最強需求,而服裝和玩具是長尾需求,如果你的店鋪主打母嬰人群,卻在供貨結構上本末倒置需求層次,那后果也不難想象。

除了從消費人群的特點去調整商品結構外,還要多次引進不同品類的商品,分擔進貨風險。一個品牌的引進需要提前做行業調研,該品牌的核心爆款是哪個?觸達的消費人群是特定的還是普遍的……
電商供應鏈管理還會出現風險,不僅是供貨來源可能是假貨,還可能是供應商代發貨的商品是尾貨、次品,以及供應商的物流服務水平較差帶來較多的售后問題。商品的管理風險其實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提前防范。在進貨階段,要嚴審供應商的自制,拒絕超過三級的貿易鏈。在合作階段,簽訂相關合同約定出現物流、供貨、分批付款等方面的內容,對于違反約定的,供應商做出賠償。
其實對于新興的電商企業,在初創階段要選擇與大型供應商合作,這類的運營體系成熟,進貨規模大而成本就會低些,而且囊括的品類豐富,在后期轉型或者持續合作方面都有優勢。